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2021-02-02 10:26
在筹备建党的过程中,陈独秀与维经斯基之间发生过一些分歧。主要是陈独秀坚持建立一个由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组成的党;维经斯基则试图把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团体联合在一起,先成立一个带有统一战线性质的同盟,待时机成熟后再成立布尔什维克式的党组织,并为此在上海成立了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上海革命局等机构。不过,实际情况表明还是陈独秀的主张更可行。
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成立,当时取名为“中国共产党”,陈独秀为书记。该组织成立后即通过写信联系、派人指导或具体组织等方式,积极推动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实际上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作用。1920年10月,北京也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地点在北大图书馆李大钊办公室,当时取名为“共产党小组”,只有李大钊、张申府和张国焘三人。以后又陆续发展了一些党员。到1920年年底,北京党组织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共产党北京支部,其成员大多是北京大学的进步师生。随后,武汉、长沙、广州、济南等地的先进分子以及旅日、旅法华人中的先进分子,也相继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两项工作:一项是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这时,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已发生分化,出现了关于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改良主义、实业救国等思想的论争。1920年9月,上海的共产党组织将《新青年》改为党的公开理论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后,又创办半公开的刊物《共产党》,介绍革命理论和党的基本知识,推动建党工作的开展,并出版了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最早的中译本。各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也采取出版报刊、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利用学校讲坛等多种形式,建立并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阵地。另一项是深入到工厂、矿山、码头,开展工人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这时,中国产业工人的数量已达到200万左右,是支撑中国社会的重要力量。1920年春,陈独秀到上海后即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也积极开展对工人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出版工人刊物,利用“提倡平民教育”的合法名义创办各种劳动补习学校,结合工人生活和斗争,诉说工人的要求,以通俗的方式传播革命道理,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工人群众中引起广泛共鸣。
由于党的创建活动是在秘密状况下进行的,各地成立的早期组织没有统一名称,有的称“共产党支部”、有的称“共产党小组”,有的直称“共产党”。从性质和特征方面来看,它们都是后来组成全国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