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 2017-09-04 11:07
咳!荫榆先生死了,她竟遭大日本的“皇军”惨杀了……记得我从前那篇《女教育家速写像》,写到荫榆先生时,曾引了她侄女寿康女士写给我的信几句话来安慰她道:“我们只须凭着良心,干我们认为应当干的事业,一切对于我们的恶视、冤枉、压迫,都由它去,须知爱的牺牲,纯正的牺牲,在永久的未来中,是永远有它的地位,永远流溢着芬芳的。”当时用这“牺牲”字眼,原属无心,谁知今日竟成谶语。
苏雪林提到的“寿康”是她的好友兼教友,杨绛的大姐。
杨荫榆曾从大嫂(杨绛的伯母)那里要去一个孩子当孙女,她也爱这女孩,后来大嫂舍不得又领回去了。她想勉强拼凑一个家的愿望,最终落空。她54岁的一生,得志与失意、倔强与孤绝、热闹与凄清,错综交织。
杨绛从亲属的角度,写日常视野里的杨荫榆,行文有一贯的淡然和隽永,非常耐读。她对三姑母的感情很复杂,既不喜欢后者性格的孤寒、怪异和为人处事的歪歪扭扭;但对于杨荫榆崎岖、清冷的悲剧命运,又有从人性出发的尊重、悲悯,以及作为亲人的同情、怜惜。
杨荫榆的形象长期以来都颇为丑陋、狰狞。这些年,“骂敌遇害,晚节彪炳”,又为她赢来许多敬佩。惨烈之死,似乎替她洗刷了从前的好些骂名,也让她的晚年有了一抹难得的亮色。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