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 2017-11-02 17:18
1964年的菊展是1949年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郭沫若同志专门为这届菊展题词:“菊花是集体的花,请以集体主义的精神来欣赏吧。”丰富多彩的菊花展,不仅为首都市民提供了高雅的业余文化生活,许多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也纷纷前往参观并作诗抒怀。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在《赏菊》一诗中写道:“奇花独立树枝头,玉肌冰骨眼底收。且盼和平同归日,愿将菊酒解前仇。”朱老总从赏菊想到和平,想到中国与世界的未来,表现出一位革命家的博大胸怀,令人心生敬意。
毛主席生平也喜爱菊花,并曾于1949年至1966年8月,居住在位于北京中南海丰泽园内、建于清康熙年间的菊香书屋。“菊香书屋”的意思是藏书的地方。自古以来,菊花“高情守幽贞,大节凛介刚”,与兰花、水仙、菖蒲并称“花草四雅”,与梅、兰、竹合为“四君子”。毛泽东一首《采桑子·重阳》以大手笔描绘了万菊盛开的壮观景象:“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酣畅淋漓、大气磅礴,其中亦暗含菊香之意。
如今,作为北京的市花,菊花以其高洁韵逸、色彩缤纷、形质兼美、凌寒不凋的“花中君子”风度,不仅和这座栉风沐雨、傲立于世的千年古都的气质相互吻合,也与“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相得益彰。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秋雨冷,秋意浓。但读到东坡先生的一句“菊残犹有傲霜枝”,心中顿时涌起一股浩然之气。
秋菊映衬下的北京,别是一番风景。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