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史海钩沉

匡亚明与于省吾:“三顾茅庐”只为先生向北来

光明日报  2018-04-28 17:56

于省吾其实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1896年12月23日,他在辽宁省海城县西十五里的中央堡出生。7岁时入私塾,老师就是自己的父亲。虽身处兵荒马乱,但父亲却要求他努力求学。辗转多年,于省吾随奉天教育会国学专修科并入沈阳国立高等师范,于1919年毕业。

1928年,张学良重建萃升书院。张学良认为,于省吾既有国学底子,和国学诸老还熟悉,有管理才干,值得信任,就让他做了院监。于省吾发挥自己长处,前往北京邀请多位国学大师前往东北讲学:王树楠主讲经学,吴廷燮主讲史学,吴闿生主讲古文,高步瀛主讲文选。

一时间,萃升书院成为东北国学宣讲的重镇。

然而,时局急转直下,“九一八”事变后,萃升书院无法维系,只能停办。于省吾只得移居北平,家中旧藏的30多箱书籍也在父亲的周旋下,辗转运走。

当时,已有大量由罗振玉、王国维等整理并刊布的古文字著作,这些成为于省吾阅读的重要文本。王国维等人对文字的考释及一些新的发现让他十分着迷。但当时也有学者认为,考释古文字跟猜谜差不多,对古文字研究的态度并不严肃。于省吾立志从这方面着手先做一些事情。

通过一个又一个实际研究,于省吾发现,作为客观存在的古文字,有形可识、有音可读、有义可寻,只要科学分析文字的点画或偏旁以及它和音、义的关系,寻出每一字横向的同一时期的相互关系,以及纵向的先后时期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则多数古文字是能够被正确认识的。“那种貌袭臆断的旧作风必须坚决摈弃”。(《于省吾自传》)

上一页下一页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时刻新闻

热点推荐

强坛热帖

热门图集

历史>史海钩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