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亚明与于省吾:“三顾茅庐”只为先生向北来
立志要“办一个像样大学”的匡亚明首先想到的是“像样子的老师”,雄心勃勃的他把眼光对准了北京。
于省吾就是匡亚明发现的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
此时的于省吾对外的身份是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但基本是闲职,大量时间在家中从事一些自己喜欢的研究工作。
面对匡亚明的邀请,于省吾礼貌地拒绝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对过往的东西情有独钟,他的世界是令人陶醉的甲骨文,是美妙绝伦的金文,是浩如烟海的古籍,是精美细腻的古代器物。
已然60岁的于省吾,觉得繁花落尽,并不期望人生再有什么波澜。
但匡亚明不气馁。一次不行,再来一次。他带上主管人事和组织工作的副校长佟冬再赴北京,直奔于家,目的非常明确,邀他出山。匡亚明把到东北办大学的所思所想和教育主张,一股脑儿全都告诉了于省吾。于省吾静静地听,有时也热烈回应。但一谈到去留的紧要关头,于省吾总是有节制地把话收回来。
长谈结束了。匡亚明再一次失望地离开了于家。
可让于省吾万万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匡亚明又来了。仍是那个劲头,反复告诉于省吾,对于他的研究都可得到满足,甚至会更加深入,而且也许,那里的天空会让于省吾觉得更加广阔,阳光更加明媚,风吹得更加温婉。
于省吾被眼前的这位校长感动了,真如当年刘备请诸葛孔明出山一样,三顾茅庐啊。
终于,于省吾对匡亚明说出了自己犹豫多时的话,是几条他去东北应聘的条件,其中一条是不参加系里的一般会议。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