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亚明与于省吾:“三顾茅庐”只为先生向北来
于省吾通过对甲骨文所记商人袓先“上甲六示”庙号的系统研究,明确提出中国的成文历史开始于武丁时代所追记的商人先公中的示壬、示癸。确切地说,就是夏代末期,距今3700年左右。这一研究成果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又一声巨响。
“从研究世界古代史和少数民族志所保存的原始民族的生产、生活、社会意识等方面来追溯古文字的起源,才能对某些古文字的造字本义有正确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去正确释读某些古文字数据。”(《于省吾自传》)
商代后期的《玄鸟妇壶》铭文中的“玄鸟妇”三字,过去曾被解释为“‘玄+鸟’妇”,即,前两字被认为是一个字,或者被误认为是“鸟篆”。于省吾另辟蹊径,从原始氏族社会中图腾崇拜的角度去研究,同时结合典籍中有关“玄鸟生商”的记载,最终确定正确释读应该是“玄鸟妇”。
“玄鸟妇”三字其实是一个标志,标志着作壶的贵族妇人是以“玄鸟”为图腾的商人后裔。这不仅纠正了过去的误释,更为研究商人图腾找到了实物依据,从而使过去一向被认为怪诞不经的“玄鸟生商”问题得到了合理解决。
过去研究者认为,《庄子·秋水》中“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的“礨空”是“蚁穴”的意思,但细究起来,却有诸多不通之处。于省吾经过深入分析后认定,“礨空”应为“螺孔”,从而使众多疑惑一扫而光。
于省吾还陆续考释了许多难以辨认的甲骨文字,中华书局出版的《甲骨文字释林》显示,于省吾共考释前人所未识或已释而不知其造字本义的甲骨文约300字。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