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亚明与于省吾:“三顾茅庐”只为先生向北来
可是当匡亚明得知,东北人民大学(即吉林大学前身)原校长吕振羽已经调走很长一段时间,主持工作的一位副校长身体还不好,只有一个教务长支撑全校工作,便毅然决定放弃清华,远赴东北。(《记忆中的父亲》﹝《佟冬同志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佟多人著)
此前,匡亚明并没有来过东北。他是典型的南方人,1906年出生于江苏丹阳一个晚清残景中的寂静村落,父亲国学涵养深厚,为其起名儿匡洁玉。
青年时代,匡洁玉以匡世、匡亚明的笔名先后在上海大东书局《学生文艺丛刊》发表《什么是艺术》《中国哲理观——“中”》两篇哲学论文(《匡亚明:鞠躬尽瘁为教育 尊师重教美名扬》,孙梦云著),其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先进思想一时被传为美谈。1926年,20岁的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是在这一年,他把“洁玉”更改为“亚明”。
就在入党的第二年,匡亚明领导了宜兴的秋收起义。1931年,他参与出版中共沪东区《前进报》,与邓中夏开始了密切合作。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他曾四次被捕入狱,但从未改变革命气节。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历任华东政治研究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中共华东局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1955年5月,长春微风吹面而不寒,绿叶刚刚从枝头冒芽,街巷幽深,行行杏花开出粉色花朵,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气息。就在这大好春光里,身材高大、额头宽阔的匡亚明来到位于解放大路北侧、斯大林大街(即今人民大街)西侧的东北人民大学校园,担任校党委书记兼校长。
刚一入校,匡亚明就在一次全体大会上直言不讳:“学校没有校长可以,没有教授就办不成。标志一所大学的水平,是教授的数量与学术水平。”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