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亚明与于省吾:“三顾茅庐”只为先生向北来
1963年,为吉林大学开创出全新局面的匡亚明调去南京大学任党委书记兼校长。吉林大学在校园北侧的“鸣放宫”为他举行欢送会。
吉林大学的师生们不会忘记,1959年,经有关部门通过,1960年10月22日,吉林大学被正式批准为全国重点综合大学,从此,这所校史只有15年、建成综合大学不过9年的新兴学府,开始跻身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骨干”行列;师生们更不会忘记,匡亚明给吉林大学留下的教学、科研并重的办学思想,在学术上博采众长和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良好风气,影响至今。(《匡亚明先生传略》,高鸿雁、孙林、乔亚飞著)。
在“鸣放宫”大报告厅里,一位中文系老师挺身站起,当场吟诵七律诗送给匡亚明,内有“八年细雨和风里,几度披肝沥胆人”一句,久久回荡,撞击着每一个在场者的心灵。
勤勉精进
于省吾被聘为学校历史系教授,工作主要有两件,一个是继续从事古文字和古文献的研究,另一个是培养研究生及进修教师。
从此,吉林大学家属区里,就有一盏灯每天凌晨三点左右准时亮起。晨读和写作是于省吾坚持了一辈子的习惯。
还是在这片灯火以及静逸夜中,于省吾对王国维等大师级人物倡导的研究方法发起了冲击。他认为,尽管王国维提出了“二重证据法”,即古史研究应该用地下资料和典籍互相参证,这与过去独重典籍的研究有了巨大进步,但仍然没有充分认识到地下资料的重要性。
于省吾觉得,要想得出真正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地下资料与古代典籍就应该有主辅之分,即以地下资料为主,典籍作为辅助,因为没有任何典籍记载能比原封未动的地下资料更可靠。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