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6 08:49
侦察过路地区的敌情,确保路途万无一失。护送过路人员前,侦察人员会提前将日伪的封锁情况摸排清楚,尤其是铁路沿线,要把日军的巡查时间、次数全部一一掌握,以利于安排过路时间。比如有的地区夜间每隔 2小时,铁甲车沿路巡查一次。装甲汽车每 30分钟巡查一次,有可疑情况时, 5至 10分钟巡查一次。(参见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一二〇师战斗在冀中》,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7年版,第 87-88页。)“交通员多数是当地人,路途熟,情况明,能巧妙地避开敌人的据点、碉堡、封锁线,顺利通过敌占区。”(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交通局编《党内交通史料选编》第 2辑,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交通局 1981年版,第 101页。)刘少奇从山东进入晋冀鲁豫边区之前,山东分局派出两名交通员侦察山东田黄至晋冀鲁豫边区夏镇的交通线情况及敌伪活动情况,重点是夏镇和微山湖渡口。(参见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交通局编《党内交通史料选编》第 2辑,第 127-128页。) 冀南三分区武装交通队负责人路国明担任护送任务时,一般首先带领一名交通员通过交通线,探明过路情况,并通知沿路交通站做好准备工作。之后到铁路沿线查看日伪活动情况及规律,估算夜间到各站的时间,联系沿路的内线,通知过路时间和暗号。(参见成安玉主编《华北解放区交通邮政史料汇编 ·冀南区卷》,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3年版,第 256-257页。)为防止出现意外,交通员甚至要提前演习一遍。直南地委交通科科长侯治安护送直南地委的干部家属时,需要通过高堡的封锁线。由于侯家“距离高堡 5里,熟人多”,所以“事先亲自走了一遍做了安排”。(成安玉主编《华北解放区交通邮政史料汇编·冀鲁豫区卷》,第 299-300页。)
化装改变原有装束容貌,以另一种“身份”过路。在诸多身份中,教授、商人、农民等是利用较多的身份。 1942年 9月,刘少奇就是以“济南大学教授”的身份为掩护,通过平汉路。(参见成安玉主编《华北解放区交通邮政史料汇编 ·冀鲁豫区卷》,第 178页。)1945年 6月,邓小平夫妇通过冀鲁豫与太行的秘密交通线之前,邓小平化装为一上流社会的绅士,头戴礼帽,身穿细布长衫,脚穿皮鞋。卓琳着男装,穿一身对襟细布中式上衣,作为邓小平的随从。(参见成安玉主编《华北解放区交通邮政史料汇编 ·冀鲁豫区卷》,第 230页。)如果是需要穿越多条封锁线的长途路线,过路人员则要改换多种身份。 1944年初,陈毅在通过华北不同地区时,分别扮作了富商、绅士和重病的老百姓。(参见成安玉主编《华北解放区交通邮政史料汇编 ·冀鲁豫区卷》,第 240-241页;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等编《中共山西党内交通历史资料选编》,第 323-324页。)“农民”身份是最为普通,同时也是最为隐蔽的一种掩护方式,也有外国人扮为“农民”通过封锁线的。1938年林迈可由路西返回冀中,晚上过路未成功,于是白天穿上借来的中国农民的衣服,两位护送人员也改穿同样的衣服,顺利通过平汉路。(参见林迈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见闻录——一个英国人不平凡经历的记述》,杨重光、郝平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7年版,第 33页。)白天通过封锁线时,“伪军”身份也是可以利用的。 1945年夏,沙区交通人员护送党校的一部分女同志时,“准备一批时髦的女人服装,将她们打扮起来,护送的交通员一律化装成伪军,公开带上武器”(邮电部华北地区交通邮政史料整理小组冀鲁豫组编《冀鲁豫党史资料选编·交通邮政专辑》(一),第174页。),通过封锁线。有时过路人员与护送人员约定为亲属关系通过封锁线。冀中后方医院的护送人员安芝兰与卫生学校的段惠轩扮为父女,通过敌伪碉堡。(参见成安玉主编《华北解放区交通邮政史料汇编·冀中区卷》,第 344页。)过路干部的“身份”转换以及服装遵从交通站的指导,过路前后替换的衣物用品等必须交还交通站,不得随意买卖或私自送人。( 参见《(晋绥分局 社会、公安、武装、军事)林枫、方临关于地下关系、秘密工作的指示电稿》(1943年),山西省档案馆藏,A21-05-118。)过路干部换上衣服到达另一地区时,便穿上这一地区过路干部换下的衣服,以轮流换穿。(参见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等编《中共山西党内交通历史资料选编》,第 88页。)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