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历史

从战略上看毛泽东是如何指挥三大战役的(下)

  2018-02-12 09:38

鉴于战争形势的变化,为了统筹协调各

参战部队,1948 年 11 月 16 日,毛泽东决定

成立中共淮海前线总前委,明确地指出:

“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

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望从这个观点出发,

统筹一切。统筹的领导,由刘、陈、邓、粟、

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开五人

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三人

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

书记。”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粟裕指挥了大部

分作战。毛泽东早在 1947 年十二月会议上就

提出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其中“集中优势

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根本的方法。他很

早就曾说过:“集中兵力看来容易,实行颇

难。人人皆知以多胜少是最好的办法,然而

很多人不能做,相反地每每分散兵力,原因

就在于指导者缺乏战略头脑,为复杂的环境

所迷惑,因而被环境所支配,失掉自主能力,

采取了应付主义。”这一指导原则被此时的粟

裕运用得炉火纯青,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

粟裕以切割、阻击的方式,对某一部分实行

绝对优势歼灭的方法,即俘即补,在战场上

将俘虏转化成共产党的军队,这样兵力随即

增大。其实就是“神仙仗”的复制放大版。

歼灭黄百韬兵团后,毛泽东盯上从河南

赶来淮北救援的黄维兵团。11 月 23 日,刘、

陈、邓向中央军委报告:李延年、刘汝明两

兵团迟迟不进,黄维兵团远道疲劳,孤军冒

进态势突出,“歼击黄维时机甚好”,决心在

浍河以北布置袋形阵地诱敌深入聚歼黄维兵

团。24 日,毛泽东复电:“(一) 完全同意先

打黄维; (二) 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

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 (三) 情况紧急时机,

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围歼黄

维兵团的作战从 11 月 23 日开始,25 日中原

野战军将其合围于双堆集地区。26 日,毛泽

东致电总前委:“黄维被围,有歼灭希望,

极好极慰。但请你们用极大注意力对付黄维

的最后挣扎。”两天后又向他们提出下一步任

务:“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是解决徐蚌两处

之敌,夺取徐、蚌。”

蒋介石是如何布局的呢?蒋的心腹爱将

杜聿明对此回忆说:“先是蒋介石对解放军

估计过低,将自己估计过高,幻想不增加兵

力,南北夹攻,打通津浦路徐蚌段;继而见

解放军声势浩大,战力坚强,阵地森严,非

国民党军可破,于是决心放弃徐州,以仅有

的残部保卫南京。等到徐州部队出来后,蒋

又被解放军的战略运动迷惑 (误认为解放军

撤退),再改变决心,令从徐州退却中之国民

党军回师向解放军攻击,协同李延年兵团解

黄维之围。黄维兵团就是这样地套在解放军

既设的口袋内,被重重包围,战力日益消耗,

包围圈逐渐缩小。一直战到十二月十日以后,

蒋介石才发现从徐、蚌出来的国民党军都没

有击退解放军的希望,于是决心要黄维在空

军和毒气掩护下白天突围,黄维则认为白天无法突围。双方争执到十五日晚,黄维见情

势危急,于是夜间突围。黄维一经突围,在

解放军的天罗地网下土崩瓦解,除胡琏个人

乘战车只身脱逃外,全部被歼。事后蒋介石

给我的信中,怪黄维不听他的命令在空军毒

气掩护下突围,而擅令夜间突围,是自取灭

亡。”中原野战军在得到华东野战军一部的加

强支援后,经过激战,至 12 月 15 日全歼黄

维兵团,胜利地结束了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

正当围歼黄维兵团的战斗还在激烈地进

行时,11 月 30 日,杜聿明发现徐州十分危

险,向蒋介石请示协商后,仓皇放弃徐州,

率领 30 万人撤逃,只可惜又迟了一步。毛泽

东早有准备,他在28 日已要求总前委注意:

须估计到徐州之敌有向两淮或向武汉逃跑可

能。12 月 2 日,又致电华东野战军:“敌向

西逃,你们应以两个纵队,侧翼兼程西进,

赶至敌人先头堵住,方能围击,不要单靠尾

追。”4 日,华东野战军将撤逃中早已混乱不

堪的杜聿明部合围于徐州西南 65 公里的陈官

庄地区,孙元良兵团在单独突围时被歼。此时

平津战役已经开打,由于担心蒋介石海运

平津地区的军队南下,毛泽东指示在南线留

下杜聿明集团,暂时不作最后歼灭的部署,

蒋再错一步,他没有将华北的孤军撤回,来

救杜聿明或退防长江。从 12 月 16 日以后的

20 天中,天气骤变,雨雪交加,国民党军队

粮弹两缺,饥寒交迫,陷入绝境。1949 年 1

月 6 日,解放军发起总攻。10 日,杜聿明集

团全部被歼,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淮海战役

历时 66 天,共歼灭国民党军队 55.5 万多人。

上一页下一页

时刻新闻
精彩推荐
强坛热帖

简版彩版触屏版

Copyright © 2014 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