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人民网
历史

从战略上看毛泽东是如何指挥三大战役的(下)

  2018-02-12 09:38

“前线指挥员的胆略、智慧和威望,也是不可

缺少的。他们从战场实际情况出发,积极贯

彻和补充作战方针,并根据情况变化,采取

机断处置,适时调整部署,这个环节如稍有

失误,也不可能取得战役的全胜,甚至弹打

鸟飞,功亏一篑。”参谋长李达评论说:“军

委、毛主席善于采纳前线指挥员的建议,及

时修改计划,适应已经变化的情况,并再次

重申给予总前委刘陈邓‘临机处置’之权,

这是淮海战役所以能顺利发展并取得全胜的

一个重要原因。”军情本来是异常紧迫的,在

决策已定而情况紧急时,又要求前方将领一

切由他们“临机处置,不要请示”。这在蒋介

石那里是绝不可能的。

第三,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淮海战

役能获得胜利,一个基本原因是民众的支持,

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以人力物力支援前线。淮

海战役开始后不久,周恩来为中央军委起草

致中原局、华北局、华东局电报,说明前线

参战部队和民工近百万人,每月需粮约 1 亿

斤,要求各地立即动手筹集并速调粮食供应

前线。那时供应解放军前线的物资运送,几

乎全靠肩挑背负、小车推送。粟裕曾回忆说:

“参战部队加支前民工每日需粮数百万斤。加

上天气寒冷,供应线长,运输不便。因此,

粮食的供应,就成为淮海战役能否取胜的一

个重要关键。为此,毛泽东同志一再指示我

们,必须统筹解决全军连同民工一百三十万

人三至五个月的口粮,以及弹药、草料和伤

员的治疗等问题。华东局发出了‘全力以赴,

支援前线’的指示,提出了‘解放军打到哪

里,就支援到哪里’的口号,组成了华东支

前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了对支前工作的统一

领导。山东人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省吃俭

用,保证了部队用粮。”淮海战役后期的解放

军前线阵地上,“粮足饭香,兵强马壮。待

战役结束时,前方尚存余粮四千多万斤”。整

个淮海战役中,共动员民工 543 万人次,运

送弹药 1460 多万斤,粮食 9 亿 6 千万斤。为

此陈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

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同国民党军队恰成

鲜明的对照,他们屡屡弹尽粮绝,陷入绝境,

这也成为国军多次覆没的重要原因。由此可

知,能否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的

确是战争能否取得最后胜利的根本所在。

上一页下一页

时刻新闻
精彩推荐
强坛热帖

简版彩版触屏版

Copyright © 2014 People.cn